上海到洛陽物流,隋唐大運河:以河南為中心的水運大動脈作者:上海到洛陽物流 上傳時間:2018-11-10 瀏覽次數: ? 上海到洛陽物流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始建于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朝開鑿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隋煬帝力主修建洛陽為中心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隋唐大運河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統治后,遷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便開始修建大運河。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干道。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揚州、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西接大興,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全長折今2700余公里的大運河。 大運河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歷代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大運河修筑成功和此后發揮作用的五百余年時間之內成為溝通隋唐大運河沿線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運河讓河南成為全國交通中心 對河南來說,大運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運河主干道通濟渠和永濟渠。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北通涿郡,南達余杭,成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洛陽是隋唐時期的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運河的修建成為全國物流運輸的命脈。洛陽作為中心,其起到的承接、轉移物流方面至關重要,這也成為河南省歷史上第一條重大交通動脈,奠定了河南全國交通中心的最早印象。 后來的各個朝代,從維護統治階級切身利益出發,都繼續使用和修筑了大運河。而在這條水運大動脈中位于洛陽盆地的洛河,則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她是這條大動脈的核心,隋都洛陽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御河。同時也是千年古都洛陽之御河。 唐朝時,對運河作過一些修整。如于公元742年在三門峽以東,人們在巖石中曾開鑿一條渠道,為“天寶河”。到了武則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在洛陽立德坊南營建新潭:“天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那時,“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在洛河上是“漕船往來,千里不絕”。由于大運河的通航,促進了中國南北經濟的溝通和交流,促進了沿岸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興起,運河沿岸逐漸形成了名城蘇州和杭州,造船工業基地鎮江和無錫,對外貿易港口揚州、江都等重要城市。北宋時期,首都在開封,洛陽為西京。洛河水運仍很發達,是洛陽、陜西、河東向汴梁運貨的交通樞紐。 這條運河運營了五百多年,歷經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運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將大運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陽、西安,縮短了九百多公里,又運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大運河成功申遺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共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 大運河河南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立即列入項目的7項遺產點,涉及洛陽市、鄭州市、商丘市、安陽市、鶴壁市浚縣和省直管縣滑縣等6市縣。涵蓋了河道、碼頭、河堤、橋梁、倉窖、水工設施等完整的遺產類型,包括洛陽市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通濟渠(汴河)鄭州段,通濟渠(汴河)商丘南關段,通濟渠(汴河)商丘夏邑段,永濟渠(衛河)滑縣-鶴壁浚縣段,浚縣黎陽倉遺址共7項遺產。見證了大運河從開鑿、發展到繁榮、沒落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突出普遍價值。特別是發現的3座大型皇家糧倉遺址,排列有序,規模宏大,有力印證了隋唐大運河保障重大軍事行動和經濟開拓的重要功能。 大運河河南段后續列入項目有:商丘古城、北宋東京城遺址、滎陽故城、洛口倉遺址、云溪橋、合河石橋、枋城堰遺址、百泉和衛源廟。 ? 以上內容來自于:http://www.xiaozee.com ?
|